13
    
景點介紹-教師版
景點名稱 034.鹽埕老街、三山國王廟
景點介紹-教師版

三山國王廟

  「三山」是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獨山、巾山、明山的合稱,是來自山嶽的神格化。傳說唐代潮州戰亂,該三山的山神顯靈協助平亂後,敕封為「三山護國王」爾後就成為客家人膜拜的神明。

  清朝初年,清廷為防止福建沿海居民與鄭氏遺留之軍隊「勾結」,因此有禁止渡台政策;使鹽工的來源幾近斷絕,所幸第二年管制稍鬆弛,爾後逐漸放鬆禁令,准許出海捕魚及從事外貿;但是對於台灣-唐山往來仍加以限制:
(1)請領照單,經過台廈兵備道稽查,再經台灣海防同知檢驗後,才可放行。
(2)不可攜帶家眷。
(3)禁止「粵地」人民渡台。【所謂「粵地」是指惠州人、潮州人。據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云:「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蓋惡惠、潮之地,素為海盜淵源,而積習未忘也。」】

  本來粵人吃苦耐勞,富有犯難冒險精神,是渡台做鹽工最佳人選;但是有「三條款」法條下,不僅阻礙鹽務擴展,也造成無法募得鹽工。幸好客家人除了粵地以外,幾乎遍佈全國。福建省屬純客籍的有寧化、長汀、武平、上杭、永定等五縣;及非純客籍的南靖縣民。康熙末期,台灣官府在閩南漳州府南靖縣招募客籍工頭趙元、蔡瑪為、黃孔等三人,率領鹽丁二十餘人,到打鼓澳屯闢鹽田。鹽工冒著渡過黑水溝的危險來台工作,曬鹽是有季節性的工作,只在冬天可以曬鹽,一到雨季(梅雨季、颱風)就要整裝回「唐山」與家人團聚;直到隔年的秋天再回來鹽地裡。

  有「鹽埕廟」之稱的三山國王廟,是鹽埕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為開墾鹽埕鹽工先民,從家鄉廣東潮州揭陽縣分靈二王明山而來。初建於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乾隆59年(西元1794年)道台蕭晉期擴建鹽埕廟,親書「咸濟眾生」匾額奉獻。道光14年鹽戶再度重修,並合獻「三山國王」匾額於門楣;側方鑴有「瀨南場舉事甲頭曬鹽戶議會重修」字樣,所謂「甲頭」是甲長的意思。嗣後又增祀水仙尊王及李府千歲。

  民國35年鹽埕區長林迦與洪仙福等籌資在現址重建,建築師為林本南,民國38年完工,屬中西合璧的鋼筋水泥建物。接著逐年整修,一直到民國71年才整修完畢,成為今日規模。

  日治時期三山國王廟將奉祀的三尊主神迎往信徒家中祕密供奉,改祀觀音菩薩並改稱壽山寺,才沒遭到毁廟的命運。光復後迎回三尊主神,觀音菩薩則奉祀於二樓東廂,廟名又恢復為三山國王廟。現今三山國王廟的三尊主神輪流當值,每年以擲茭決定。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 網站管理:高雄市莒光國小本土教育資源中心 地址:81152高雄市楠梓區後昌路842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esign:絕點子科技
本站建議使用Microsoft IE 5.5以上,螢幕析度1024 × 768瀏覽 電話:(07)3612078轉120
  資訊安全政策 隱私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