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百多年前,一批隨著鄭成功來台灣的移民,沿著一條還沒有名字的小溪開墾,並且定居下來,形成了一個小村落。因為這條小溪兩岸種了很多的楠木,因而成為楠木的集散地,因此,人們就叫這條無名溪為「楠仔溪」,(現在的楠梓溪)溪旁低地的小村落叫「楠仔坑」,後來改名為「楠梓」。
楠仔坑的守護神廟是楠和宮,俗稱「媽祖廟」。位於楠梓路1號,在祂的後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及觀世音菩薩等。兩百多年前從台南大天后宮迎神像設立,命名為「南路媽楠和宮」和北港的「北路媽朝天宮」一樣受信徒的尊崇。民國80年間更名為「楠梓天后宮」。
根據記載,台南大天后宮、北港媽祖廟及楠梓天后宮的媽祖神像都是用同一塊香木所雕刻的,故有「姊妹神」之稱喔!楠梓天后宮,經高雄市古蹟委員會的實勘審議,成為高雄市第廿二個古蹟。楠梓天后宮尚保有出色的傳統藝術文物,屋頂的剪黏裝飾、三川門上的石雕與木雕、左右護龍的磚雕,或是交趾陶燒的對拼場景、馬背山牆的懸魚花草、規帶間的紋飾作收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 屋頂上的剪黏
|
● 馬背上的懸魚花草
|
楠仔坑老街位於楠梓天后宮旁的小巷,也是主要的古街之一,是以前鳳山縣治通往台南府城的必經之路,因此有「三山歸一坑」之說,那「三山」是什麼呢?指的是旗山、鳳山、岡山,而「一坑」當然就是「楠仔坑」啦!早期楠仔坑人多經營菜販、米市、醃製醬菜、藥鋪等,十分熱鬧。這裡的居民大多從事醃瓜的工作,因此此巷又稱為「醃瓜巷」,現今只剩幾家雜貨店和少許未重建的房子,所以此巷已成為阿公、阿嬤們的記憶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