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楠梓區,一股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畦畦美麗的田園風光,是那麼的翠綠可愛,帶走了市囂的緊張不安,令人神情氣爽。
彷彿,都市的吵雜和繁瑣,全被田園間無形中凝成的綠牆阻隔了,寧靜在這兒生了根。純樸的農村景觀,在這裡一覽無遺。
楠梓原名「楠仔坑」,那是因為由期此地的溪邊種滿了楠木,而且又是楠木的集散地,後來才改稱「楠梓」。它的轄區包括楠仔坑、後勁、右昌三大部落。
探尋本市先民的遺跡,才訝然發覺到楠梓區的藍田里,原屬萬年縣仁壽里的一部,是本市最古老的漢人住宅集中區。而後勁、右沖(後改為右昌),在明朝鄭成功時期,充分開發,與左營鼎足為三,在早期的台灣拓殖史上,佔有光彩奪目的一頁。
「三山歸一坑」這句話曾在民間廣為流傳,什麼意思呢?所謂三山,指的是鳳山、岡山、旗山,而一坑,就是楠仔坑。那時的楠仔坑,位居三山的中心點,是三地居民行旅必經之地,久而久之,三山農產之間的交易買賣,就以楠仔坑為集地,因此才有「三山歸一坑」之說。
右沖於民國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改名為右昌,這一帶盛行種芋頭和菱角。「右昌菱」香脆甜美,「右昌芋」也很有名,與「內惟芋」和高雄縣的「甲仙芋」合稱三大名芋。
右昌自古人傑地靈,出過幾個秀才,直到今日,楊府(清秀才楊雲階先生)的三進大廳門楣上,「兄弟同科」(光緒九年,雲峰、雲漢兄弟雙雙考中武秀才)的石匾依然高高懸掛,使右昌人同感光榮。
更難得的是右昌人「信而不迷,拜而不奢」的宗教信仰。右昌在楊亦安先生(楊雲階先生的長子)的倡導下,一改中國人祭祀鬼祌鋪張奢侈的惡習,統一在農曆六月半祭祖,七月不普渡,每月初二、十六不「做牙」。廟會不供牲醴,不燒金箔,而以水果香代替。
而楊雲階先生的次公子--楊仲鯨先生,在右昌更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八歲進入舊城公學校讀書,最先以腳踏車代步,從右昌騎車到左營上學,是高雄市擁有腳踏車的第一人。十七歲留美,是台灣第一位留美學生。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僅用四百元的競選經費,順利以最高票當選為花蓮縣長,是中國第一位民選縣長(當選證書為第一號)。右昌楊家有如此輝湟的歷史,右昌人也常引以為豪。
至於援中港,又是另一番景色。這一帶盛行養殖業,到處是池塘、魚塭。他們與農民一樣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生活刻苦簡樸,恬淡自得,與世無爭。
楠梓區位於本市的最北部,面積為二五.八二七六平方公里,是本市最大的農業區,也是本市改制前面積最大的行政區。都市土地寸土寸金,這片魚米之鄉是否能永保田園風光,怕誰也不敢保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