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和里生態滯洪池
全國首座都市型生態滯洪池濕地公園

本和里滯洪池位於三民區的明誠路上,原來是本館埤的所在地,後因都市重劃本和里社區興建,本館埤被填土而消失。此地地勢較低,再加上原本具有蓄洪功能的埤塘被填平,所以每逢暴雨,本和里都無可倖免。
2001年潭美颱風重創台灣,造成市區多處淹水,本和里情況更是嚴重。後來經由成功大學防災中心檢討原因,認為本和里這一帶屬低窪地區,在有效的容量受限下沒有辦法在短期內達到迅速排洪的效果,所以每下大雨都會淹水。防災中心建議在都市中心興建六座滯洪池,以確保高雄市河川達到20年1次的排洪頻率標準,本和里滯洪池即為其中之一。這讓市府團隊正視都市型滯洪池的重要,隨後全國首座兼具滯洪與生態遊憩功能的本和里生態滯洪池因應而生。
滯洪與遊憩兼具的濕地
本和里滯洪池具有11萬立方公尺的容量,暴雨來襲時,配合附近的金獅湖,預計可吸納來自高雄縣仁武、鳥松的外來洪水,將有效消除本和里及本館里低窪地區的水患問題。
另外,本和里滯洪池在興建時,為考量生態保育而採取生態工程技術進行,滯洪池四周以卵石護坡,再用土壤填滿卵石縫隙,如此能緩慢滲透排水。周邊的地下水道除了具有防洪功能外,也注入親水池畔的新概念,池邊不採用傳統圍籬,改以緩坡代替,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親水空間。
公園內有生態親水池的設計,所種的水生植物是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從洲仔濕地移植而來,有香水蓮花、四季觀音蓮及印度莕菜等水生植物,儼然像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水岸休憩區。
如今,這座兼具滯洪、淨化水質與生態遊憩功能的本和里生態滯洪池,已獲得當地居民喜愛,成為市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本和里滯洪池整體配置圖

心得感想:
本和里生態滯洪池濕地公園經過生態工程的方式營造,及本土植物的植栽後,成為高雄市民假日踏青的好地方,同時又具有防汛滯洪的功能,真是一舉數得。到了黃昏時刻,人們走在蜿蜒的親水步道上,孩童們繞著生態池嬉戲,夕陽餘暉打在湖面上,映出了週遭的景物,讓人驚嘆:好美啊!難怪大家都喜歡到此處放鬆心情。希望這座美麗且具有多重功能的滯洪池,能在大家的維護下,將美麗的風貌永久延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