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03.gif (22247 bytes)

旗津島
旗津海灘


       20802.jpg (78552 bytes)

  從鼓山搭乘卜卜作響的渡輪來到旗津,彷彿一下間由繁華的城市進入了樸拙的漁村,這兒的街道狹窄,建築老舊,消逝於大都市的三輪車在這裡「復活」,你或許以為這兒不屬於高雄市吧?錯了!它可是高雄市的發源地呢!


         一個大都市的發源地,為何如何變得如此「老態龍鍾」?它會再度繁華嗎?流傳民間的這則鄉野傳奇,也許可以告訴你這個答案,至於信不信,就由你了。


        旗津,因位於旗山(今旗后山)之後,又稱「旗后」,又因此地是船舶往來津渡之處,所以台灣光復後取名為「旗津」。這個地域非常特殊,是一條狹長的沙洲,位於高雄市西南方,長十一公里,寬僅二百公尺,面積只有一.四六三六九平方公里。民國六十四年(西元一九七五年)因開闢第二港口,將南端原與小港區海豐村相連的部分切斷,於是旗津就成為離島了。

 

林道乾施法術    傳說島上北端的旗后山與壽山原本是相連的,明朝嘉靖年間,有個叫林道乾的海盜被官同追緝,乘船逃亡到打狗山,官兵一路追捕而來,林道乾眼見前是大山阻隔,後有追兵,已走投無路。傳說他會法術,立即揮起手中寶劍,焚燒符籙後口中喃喃唸起咒語,寶劍突然凌空劈出,猛烈刺入山壁,就這樣將旗津和本島分開了,因此逃過被捕的命運。老一輩的旗津居民認為,林道乾劈出打狗港後,形成旗津這條長形沙洲,宛如一條龍脈。其實這是因為地層陷落而形成的。

 

 

        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一個叫徐阿華的福建漁夫,在海上遇到颱風,船靠旗后山避難。他發現這裡靠山面海,漁獲量又大,是居住的好地方,於是搭蓋草寮住了下來,成為旗后最早的居民,後來他又回鄉邀集好友前來捕魚定居,並奉祀媽祖,建天后宮,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是高雄市最古老的廟宇。


         旗津從此成為高雄漁業、人文的發祥地。後來漸漸形成北區的旗后和南區的中洲兩大部落。由於開發較早,島上古蹟也多,有建於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的砲台,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三年)的燈塔,及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創設立高雄市第一所新制學府--打狗公學校。日治初期,對岸的鹽埕區仍是皓皓鹽田。

kse016.JPG (72768 bytes)

         可是隨著高雄港的迅速開發,部份民眾搬往對岸的哈瑪星、鹽埕區定居。繁華也悄悄隨著人群流逝。當對岸起高樓、建華廈,夜裡燈火通明時,這兒所見的仍然只是渡船、漁火、三輪車!

         有些居民以為開闢第二港口,切斷了旗津與高雄市的唯一道脈後,「放龍歸海」,龍氣不存,所以旗津就開始沒落了!當然,這是無稽之談。

         事實上,政府並沒有忘了這塊發源地,在島上積極從事各項建設。民國七十三年(西元一九八四年),連接兩岸的高雄過港隧道完工通車了,再度將龍的氣脈拴住,旗津又有了新面貌了。二十米寬的沿海公路,像一條銀帶,六百戶的國民住宅,美輪美奐,行政大樓、民眾活動中心....一棟棟嶄新建築巍然矗立。「神龍歸家」了!繁華對旗津來說不是過客,而是老朋友,遲早它會再回到「老朋友」的身邊。

 

 

 


高雄市國民小學鄉土教材--愛我高雄 回首頁 回目錄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