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雄偉的工業城--談港都工業發展

偉哉高雄

 

高雄之所以被稱為「港都」,當然是優良港灣掙來的風光。早期的高雄,不但漁業鼎盛,更是各地互通有無的大商港。而今日的港都,除了依然擁有往日的優勢外,更成了南台灣舉足輕重的工業重鎮。
    高雄的重工業,眾所周知的有: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機械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中國造船公司、大林火力發電廠等。尤其臨海工業區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綜合工業區,範圍包括前鎮、小港、大林蒲等,設有各類工廠三百餘家,除聞名中外的中鋼、中船外,依產品性質可分為漁產加工業、木材合板、建材、機電工業,漁具用品業、金屬、造船以及綜合業等。其中又以中油、中船、中鋼最具代表性。

 

 

中油公司

  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軍事需要,興建「海軍第六燃料廠」於半屏山麓的後勁地區,這就是中油公司的前身。光復後,在原有基礎上發展、茁壯,進而成為中油高雄煉油總廠。油廠範圍極大,稱得上是一望無際,尤其在夜裡遙望半屏山,老遠就可見中油煙囪聳立天際,火光燦爛,一度幾乎成了高雄的「陸標」。

 

 

中船公司

中國造船廠於民國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完成建廠,在十項建設中列為首項完成的建設。中船規模舉世聞名,就以那九五零公尺,寬九二公尺、平均深度十四公尺的大船塢來說,已是高居世界第二位。至於那長七五零公尺、寬二一零的船體工廠,更是名列世界榜首。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龐大的設施,完全是採用電腦數值控制系統呢!

 

 

中鋼公司

鋼鐵工業是一切重工業之母,中鋼的建廠,更直接為造船工業、汽車工業、重機械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先天條件。中鋼公司規模宏大,年產粗鋼近六百萬噸,足可供應國內市場需要,近年來更積極打入國際市場,在國際重工業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另外,還有十分活躍的大仁宮拆船區,「大仁宮」原名「大人宮」,拆船事業起源於民國六十四年(西元一九七五年),最風光的時段為六八年至七零年(西元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間,為高雄贏得「拆船王國」的美譽。在黃金時代,此區的二十四座碼頭,幾乎都維持停泊四十艘待解體的廢船,從早到晚人聲鼎沸,機具聲操作不絕於耳,平均每天卸下一萬公噸的鋼板,作為煉鋼原料,場面之大,舉世無雙。現在雖業已人去船空,還是令人記憶猶新。

 

  俯瞰港都

如今的高雄,經多年努力,已是工商大都會,觸目所及,商旅繁忙,工廠林立,幾乎成了維繫台灣工商業的命脈。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污染也接踵而來,曾經有人預言,港都終將淪為一座鐵灰色的工業城。如何發展工業之餘,也能兼顧環保工作,還給港都一片淨土,除了政府不斷努力之外,應該也是我輩責無旁貸的。

 

 


高雄市國民小學鄉土教材--愛我高雄 回首頁 回目錄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