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舊城是台灣的城祖


南門-啟文門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住在繁華的現代都市中,你可知高雄市也擁有全台灣最古的城牆,他是台灣的「城祖」!「城」總是讓我門想起英雄捍衛城池,「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可歌可泣的事蹟,但你可曾想過,先民為興建城池,胼手砥足,流血流汗的感人畫面?尤其在那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能營造如此宏偉的城垣,的確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可惜今人不知愛惜這片高雄的古蹟,而任其荒蕪頹敗,這是我們的失責,幸虧近年來政府大力的修茸,致力恢復古蹟的原貌,讓我們可以一發思古之幽情。 

鳳儀門門額 高雄市早在明末鄭成功治台時代,現在的左營就隸屬萬年縣,那時尚未築城牆,後經清廷將台灣劃入版圖後,改為鳳山縣,縣治也設在左營,所以左營成為本市古蹟的大寶庫。舊城即是當時縣城,是保護鳳山縣衙(如現在的市政府)的屏障。最早的縣城是於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朱一貴事件後,由知縣劉光泗採用「土埆」(註)為材料興建。城在龜山、蛇山之間,周圍長八百一十丈(約二六七三公尺),高一丈三尺(約四、二九公尺),並建有東、西、南、北四門,城的外面有護城河,河寬一丈(約三、三公尺),深八尺(約二、六四公尺)這是台灣最早建城的地方。 門神 門神

東門門額後來又發出林爽文事件,縣城被起破,乃在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遷到陂頭街(令鳳山市)稱為新城。但不久,鳳山的縣城又被海盜攻垮,於是在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年)又重新擴大舊城的工事,採用原有的土城為城基為咾咕石興建,內包龜山,但捨去蛇山,擴大城周為八百六十四丈(大約二八五一公尺),興建城樓,且在四隅,安放各種大砲,規模較原來土城為大。可惜後來因故未搬回舊城,致使左營的舊城日漸荒廢了。

 

城牆今天,左營舊城的城牆,已經倒塌不少,目前只剩下三個城門及數段城牆。南門又稱啟文門,在中華路和鼓山路的交叉口,城垣被拆除成馬路,護城河已闢成暗溝,只有城門孤零零的佇立於圓環中,車子從旁邊穿梭而過,有幾人能回首看它的往昔英姿。北門又稱拱辰門,本被附近軍眷占用,經市政府撥經費修築城牆,尚可拾級登臨其上,憑弔一下古蹟。城壁上有一對門神浮雕,栩栩如生。經重修後的北門現已可再窺其原貌,而城門下可看出當年木頭城門的門栓凹處,撫摸著其歷史痕跡,可知先民經營的苦心。

 

北門 北門

  東門又稱為鳳儀門,取自書經中,「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所以稱為鳳儀門。因東門早期為海軍龜山基扡,所以城門曾被塞住。今經加以整修,是四門之中,唯一存有護城河的一段,殊為難得。

  西門位於現今左營自助新村內,又叫奠海門,取自書經禹貢序「奠高山大川」演繹為「奠高山大海」符合高雄西面臨海,安定海疆的環境需求。城門後來因新村開闢巷道而遭毀損,至今只遺留一百公尺長的城牆,夾在違建戶之中頗難令人想像當年的煥發英姿。舊城訴說一段先民開台的往事,而維護古蹟是我門今人的重責大任,身為一個院轄市的市民,願大家共同攜手來為維護古蹟而努力。

鳳儀門 護城河

(註):「土埆」即田土挖鬆後,混合碎稻草,放入板模,印成約長四十公分,寬三十公分,厚十公分的長方體,曬乾了以後,當成類似磚塊使用的建築材料。


高雄市國民小學鄉土教材--愛我高雄 回首頁 回目錄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