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燈塔位於旗後山上,因居高臨下,故沒有高聳的塔身,塔頂端裝有避雷針、風向儀。
旗後燈塔是在清光緒九年(1883年)聘請英國技師所建造的(當時為一座磚造的方形塔)。但現在大家所到的燈塔是在日治時期,為擴建高雄港而重新修建的。
整修後的燈塔塔身為八角形,頂部為黑色瓜帽狀,就像一個穿白衣服,帶黑帽的巨型玩偶。燈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和塔身相連,內部有一間資料展覽室,遊客在這裡透過館內的文史資料,除認識有關旗後燈塔的相關歷史外,還可了解台灣全島燈塔的分布位置及特色。另外草坪上還有一座銅製的日晷儀供人觀賞,日晷儀是古時候利用太陽光影來測量時間的工具,也稱得上是一種簡單的天文儀器。
旗後燈塔為全台第二座燈塔,又名高雄燈塔。目前因安全的考量,禁止登上燈塔塔頂,遊客只能在看完燈塔的身家資料後,走到燈塔外的大榕樹下乘涼,在休息歇腳的同時,還可順道飽覽高雄港、西子灣的寬闊美景以及船隻乘風波浪往返港口的海上雄姿。
燈塔在清代稱為「燈樓」,目前台灣的燈塔歸海關(又稱高雄關稅局)管轄。而1979年內政部核定旗後燈塔為三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
註:「海關」之英文為Customs或Customhouse,我國創始於清咸豐年間,迄今將近一百五十年,專掌對進出國境的物品與運輸工具 進行監督檢查、徵收關稅並查禁走私等工作的行政管理機構,之後改名為關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