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湖設計者)


工務局局長~吳宏謀先生


時間:96.2.13(二)
◆ 地點: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 採訪記錄:張建凱、李郁柔
                   張瑜庭、伍柏謙

雖然我們在研究初期就曾到工務局進行參訪,對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的規劃方向有初步暸解,但對於其他新市政的發展,資料蒐集則覺得不夠。於是這次再度來到工務局,新上任的吳宏謀局長特地撥空接受我們的採訪:

Q:為什麼會想在高雄市建設濕地生態廊道?

A:高雄市本來就有很多潟湖和濕地,但是因為人類與湖、河爭地,潟湖和濕地變得越來越少。若具有滯洪功能的埤塘太少,則在夏季暴雨時,很容易產生水災,因此在都市計劃中將現有的公園綠地和保護區開闢成濕地,讓下大雨時雨水有地方停滯,也能提供候鳥過境時休息的地方。

Q:整個生態廊道的計畫是什麼?

A:「順勢而為」,順著原本的生態地形去開闢濕地,復育適合這種地形的原生生物。像洲仔濕地原本是菱角田,所以濕地開闢完工後便進行復育水雉;援中港濕地原本是一大片魚塭,因此順著它原本的鹹水特性將其開闢為海岸濕地;或者將原本的小池塘去進行開挖闢成濕地,例如:本和里滯洪池就是順著它原本小埤塘的地形去闢成滯洪池,之後再用水路連結起來,使池水能夠流動,如此一來也能呈現自然風貌。
Q:如何推動高雄濕地生態廊道的計畫?
A:當然推動過程中經費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全體市民的支持,市民也包括各位同學,以及其他不論是政府或民間的各單位團體,大家都要同心協力。在推動過程當中,一開始會比較困難,因為部分市民可能會想:「濕地是長什麼樣子啊?濕地是不是雜草一堆啊?我家住在旁邊會不會有蚊蟲、或者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生物來影響我的生活?」但其實這些都是一般人容易有的錯誤觀念。所以濕地生態廊道的推動,必須先凝聚共識,這樣在推動時才能心想事成。
Q:請問在推動濕地生態廊道計畫時,是否遭遇困難?困難為何?

A:我想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水源,如果沒有水源,哪來的生態?尤其是淡水的水源,因為生物和我們人一樣都需要淡水的補充。大高雄地區從清朝開始就有很好的灌溉系統,但是因為人與河、湖爭地,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原有的渠道,失去了寶貴的水資源系統,所以你們做這個研究真的非常有意義。

水溝和河川是有差異的,河川就是要有生命力,無論是3公尺、30公尺或是300公尺的寬度,有生命力的就是河川,沒有生命力的就是臭水溝。希望我們未來透過下水道的建設、河川的整治,以及生態工法的運用,慢慢恢復失去的水文系統。這樣我們以後居住的環境才會兼具生態與生活的機能。

Q:高雄市政府在水岸風貌的建設部份有何推動計畫?

A:水岸風貌的建設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是港,第二個是河川。我們現在建設的範圍橫跨南北,從後勁溪、愛河、2號運河,到前鎮河等,預計完工後高雄市會呈現嶄新的風貌,這是屬於藍帶的建設。

Q:在城市綠化的部份是如何進行呢?

A:「水」與「綠」是我們高雄市積極推動的目標,水與綠加起來就是水岸花香。其實我們高雄本來就是海洋城市,與水有密切的關係,只要再加上綠化,很容易打造水岸花香的美麗風貌。

綠化的部份就是指綠網,如一心二路、四維路、五福路、民生路、民權路等,因為種植大樹,開花後吸引生物棲息,形成豐富的生態。另外,陳菊市長提出一百五十萬棵的植樹計畫,還有三山─駱駝山、半屏山、壽山的綠化;以及空地的綠美化。

目前綠色網路系統都在建構中,舉例來說,高雄旗津以海產聞名,但旗津的樹木其實不多,所以我們就可以思考在旗津附近可以多種植哪些濱海性植物?將來觀光客及市民去到旗津時,除了看海及吃海產以外,同時可以享有豐富的綠色資源。另外像左營舊城、中都窯場、真愛碼頭等,我們都在努力地開發綠色網脈,預計完成後,「藍帶」與「綠網」互相搭配,使高雄市的景觀變得更美麗。

Q:在綠色運輸的部份是如何進行呢?

A:綠色運輸是指比較不會耗費能源的交通方式,希望未來大家多走路,多騎腳踏車,利用大眾運輸系統來活動。另外,必須要有一個觀念:使用道路的主角已經從「汽車」轉變回「人」。隨著大眾運輸工具與捷運的發展,民眾會漸漸先用走路或腳踏車的方式,再轉乘大眾運輸系統,如此一來,我們城市的交通狀況也會變得通順。

捷運站附近應該建構很棒的人行道和單車道,這也是綠色運輸的部分。舉例來說,距離捷運站一公里處如果有一個五萬人的社區,我們把這條道路變成有很棒的樹木,很棒的人行道、腳踏車道,也許旁邊還有一個學校,讓我們休息停留,這樣一公里的路程就不覺得累。如果每十公尺就有一個變電箱或障礙物,就很掃興。所以我們要鼓勵市民用大眾運輸工具,多騎腳踏車或是走路,或是使用藍色水路-坐船。

Q:在海岸復育的部份是如何進行呢?

A:海岸復育主要針對旗津及西子灣。原來西子灣的海灘比較大,因為中山大學與海爭地,所以沙灘已經縮小,現在我們透過工程建設兩個岬頭,在今年完工後會多出一公里跟五十公尺的沙灘,預計永續海岸的示範作業可以推動到全國。

而旗津的部份,其實侵蝕的狀況並不是很明顯,像農夫與海爭地,壘球場往外建,海巡署也往外做,都是與海爭地。我們做了淺堤與岬頭,作為人工的保護,這個人工盡量是往生態的方向來做,盡量讓它沙灘自然長出來,加上景觀上有許多構造物,整排做起來,透過工程手段盡量自然做一個海灘的型態,這是我們那個海岸復育的部分。

Q:在主題公園的部份是如何進行呢?
A:如果每個公園都種了很多的樹,就會顯得很平凡,沒有什麼設計感。我們希望公園除了原本的休憩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很鮮明的主題,所以高雄市的各式主題公園因此誕生,像是自來水公園、生日公園、原生植物園等,都是很有名的例子。
Q:請問局長上任之後對高雄市未來的建設有什麼樣的期許和展望?
A:全世界比較大的先進城市,通常會利用大型的博覽會,來提升城市的競爭力,或者利用這段時間加速其基本建設。高雄也不例外,為了準備2009世運在高雄,我們會發現,高雄會有越來越多的濕地生態廊道,公園綠地越來越多,生活品質也會越來越好;另外隨著捷運、腳踏車步道與藍色水路的啟用,一定也能夠帶動高雄的經濟,發展商機。


心得感想:

高雄這幾年市容的改變,真的是有目共睹。經過這次參訪,我們才知道政府的用心,並更加珍惜高雄的美。今後走在街道上,將更用心體會周遭的環境,因為我們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市府團隊用心經營的成果,而這些成果,也是高雄人的驕傲!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高雄市東光國小製作•最佳瀏覽效果1024x768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