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日誌


第16頁

◆ 第 96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8 17:09:19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 研究日誌之ㄧ (建凱)
內容:
一、日期:12月10日
二、紀錄者:張建凯
三、過程內容:
目的地一:福德祠
又稱把水公廟,會設這座廟的原因是因為此地在雨季時會發生溪水暴漲,因此早期居民便設此廟請把水公能夠幫助他們讓溪水不要流進村莊中造成水災,而此廟也正好在村莊的北方,可當作村莊的守護神,這座廟在曹公新圳落成五年的時候蓋的。
目的地二:灌排分離系統
位於夢里村和仁武鄉的交界處,此處的水門已經完工,在大溝渠的旁邊有一條小溝渠,小溝渠是用來輸送曹公圳的灌溉用水,大溝渠則是作為豪雨季節排洪的主要水道。這裡的水有兩個流向:直接往北邊去的話就是到仁武鄉的蓮池潭;而朝另一個方向流的就是經過大將廟汴到金獅湖。

目的地三:八卦寮
在這裡就是獅龍溪和曹公圳會合的地點,在兩條溪圳會合後便朝後勁溪流,之後就流到員中港濕地那裡出海了,在這裡有一個四孔水門,是用來引進曹公圳的灌溉用水到此地的農田灌溉。曹公圳在之前的水道都非常狹窄,在這裡和獅龍溪會合後河道變的非常寬廣,這裡還有一座橋叫做八涳橋。
目的地四:菱角田
位於仁武鄉,這裡的曹公圳水道可算是曹公圳水道中最窄的一個,寬約四十幾公分,此處是可以來復育水雉的。
目的地五:檨仔林圳
上游是八卦寮那裡的流水,早期這裡是旱季蓄水的一個埤塘,為農田水利會擁有的土地。
目的地六:金獅湖
又稱覆鼎金埤
目的地七:後港溪
這裡的水是由大將廟汴那裡流下來的,這裡有一座橋叫做後港橋,繼續往下流就是朝榮總那個方向去了。
目的地八:七番埤
也有人稱為九番埤,其實兩個埤塘是連在一起的,屬於高雄農田水利會的財產,位於八卦寮的下游,也是高雄地區一個重要的畜洪池。
最後目的地:真愛碼頭
就是愛河啦!愛河的源頭就是曹公圳以及其他地方的家庭污水工廠廢水的匯集處,在愛河河岸兩邊有一些街頭藝術表演、美術展覽及咖啡廳等娛樂設施、表演。

◆ 第 95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8 15:17:19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調【八卦寮】逐字稿 (秉宣)
內容:
一、時間:12/10
二、地點:八卦寮
三、記錄者:宋秉宣
四:逐字稿內容:
曹公圳灌溉系統可從最寬(大約一米)到小水溝(大約20∼30公分),施龍溪八涳橋,這樣的一個小河流,在兩岸都可看到農作物,最後,這條河川我們看到了分支流,旁邊有一個比較寬的水圳,但我們前方的這條水溝不是很寬,這樣,我們就可以分析出水圳的水系裡面,由大而小就跟我們人體的血管一樣,就可以把血液送到最末端,我們眼前的地方已經是農田裡的工作區了,供水的最窄水溝,雖然現在沒有看到稻子的耕作,但是我們這一帶(仁武鄉)卻看到了冬天最適合種植的菱角,有菱角的話,當然水裡就會有魚,所以就會看到有很多的白鷺鷥在吃魚,而菱角呢?則是我們人類在吃的,而台南官田一帶,都種有菱角,因此那地區都會有水雉,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應該是可以來繁殖水雉的,但是,要保持一個像這樣乾淨的環境來讓牠生存啊!那我們又可不可以叫那些人不要把這塊土地填平?當然是可以的,可以跟他們商量的,只要我們補貼他就可以了,請他保存這個現況,那為什麼要補貼他?當然是因為他們都是靠這個來維生的,所以如果沒了,他們就不能工作生活了。整個水道不但可以灌溉,也可以栽植。
◆ 第 94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8 14:11:23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調【大將廟汴】整理資料(士瑋)
內容:
一、日期:12/10(日)
二、地點:大將廟汴
三、記錄人:龔士瑋
四、過程:
今天來到了大將廟汴灌排分離排洪系統,它的灌溉、排洪是分離的!左邊有留一小段較窄的溝渠作為曹公圳輸送灌溉用水,旁邊比較深的作為豪雨季節排洪的主要水道。上面有兩個方向的閘門,是屬於清斗式的閘門。大閘門把水排到灌排分離的排洪道,小閘門作為灌溉用的分水閘門。大閘門連接到仁武鄉蓮池潭,小閘門連接到大將廟汴(覆鼎金【金獅湖】的一個蓄水埤塘),是一個重要的灌溉系統,但目前處於枯水期,水又髒又臭,真是可惜啊!
五、心得感想:
在這一站下車的時候我還想:有那麼美的藝術品,水好像非常乾淨!但是當我一聞到臭水的味道,和看到黑色的水時,我覺得非常失望!這樣的一個地方,如果能作成親水空間該有多好啊!我們只停了一下子就離開了,希望下次來到大將廟汴的時候水能夠更乾淨,也能有更好的親水空間!

◆ 第 93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8 12:58:06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調【檨仔林埤】(鴻展)
內容:
一、日期:95/12/10
二、地點:檨仔林埤
三、記錄者:羅鴻展
四、過程:
檨仔林埤的上游是八卦寮,早期的檨子林是一個埤塘,但因為下游沒有稻田,所以圳到慢慢委縮變成一條小河,後來水退下去以後,埤塘也消失了。
當地農民(張伯伯)向水利會借這塊地來種植蔬菜和芒果,這裡十分廣大,因為有小河經過,所以植物生長得很好。

五、心得:
我覺得檨仔林埤雖然只是一條小河,但是,從前到現在,一直灌溉著那一大片農田,為什麼會叫檨仔林埤呢??因為那裡以前都是芒果林(台語為檨仔林),但是現在雖然大部分都是農田,但是現再也還有一些芒果林,現在檨仔林的農田是屬於農田水利會的,但是水利會借給當地農民管理,當地農民說他們種的菜,有的自己吃,有的拿去賣。
◆ 第 92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7 17:19:19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八卦寮會河口】逐字稿 (秉宣)
內容:
一、日期:12/10(日)
二、地點:八卦寮會河口
三、記錄者:宋秉宣
四、逐字稿內容:
獅龍溪是從仁武鄉的觀音湖流下來的,此溪會跟曹公圳灌排分離的系統會合在一起,此溪的右邊,有個很大的涵洞,這個涵洞就是有加蓋的排洪的溝渠(排洪道的出口)上面曹公圳在供應灌溉用水的,與此涵洞的排洪會合在一起,那會合以後往哪裡呢?就是往我們說的後勁溪去,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四個孔的閘門,這四個孔的閘門就是要引到八卦寮下的農田去,所以這個地方的地形會比較開闊,曹公圳原來是一個很窄的水圳,直到與獅龍溪會合才變寬的,像一條小河流,在下去的部份就是接到後勁溪,而後勁溪就是可以接到援中港那邊出海,而整個曹公圳的灌溉系統裡面,新圳來到八卦寮這裡,就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前端可以靠曹公圳供水,而到了這邊,有一部分會合獅龍溪的水,造成一個更大的河川,所以這裡就變成後勁溪的上游,下去就變成後勁溪,上游是曹公新圳的,一直延伸到九曲堂抽水站那邊,而這上面有一座八涳橋。

◆ 第 91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7 12:07:22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檨仔林埤】(嘉汶)
內容:
一、日期:12/10
二、地點:檨仔林埤
三、記錄者:吳嘉汶
四、過程:
第五站:檨仔林碑
檨仔林碑圳,這裡是屬於一個蓄水的埤塘,在早期時,具防旱的功能,而檨仔林碑是這裡的舊名,現在是屬於松工作地,是高雄農田水利會的地,高雄農田水利會每三個月整治這裡一次,而在這裡工作的人們是免費替高雄農田水利會來耕作的,而且也是免費替他們整理,在這些工作的人們也把這裡種植的蔬菜水果提供給附近的學校一個生態教學的場所,以前這裡是個埤塘,時時會淹水,埤塘填平了以後,這裡淹水的機會也就相對的減少了。而這裡也有種植許多蔬果,例如:香蕉、芒果、玉米、木瓜……等等
五、心得感想:
很感謝張德安先生接受我們的採訪,聽鄭爸爸說,他也是在國小裡工作的一位老師,而且常常帶自己的學生來田裡對於一些植物做初步的認識呢!我想,我們也是來這片蔬果園做田野調查的一個好例子呢∼張德安先生十分的熱情,不但答應讓我們自己到處參觀,還耐心十足的替我們做一些對於植物的解說,不過這有點算是題外話了,所以我沒有記錄進來∼我去的時候,每個工作的人員都是笑臉迎人,十分親切,一聽到張德安先生要讓我們自己參觀,他們也隨聲附和的說,好呀!好呀!對於我們突如其來的拜訪,他們可是一點也不生氣呢,但是那裡真的是個生態教學的好場所,看到這篇的各位,也可以在假日時抽個控,去檨仔林碑走一走唷∼
◆ 第 90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7 09:38:02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七番埤驚魂記】(郁柔)
內容:
一、日期:95年12月10日
二、地點:七番埤
三、記錄者:李郁柔
今天的其中一站是七番埤。到了那裡我們發現,天啊!路實在狹小得不得了,就連一點會車的餘地都沒有,並且路旁都有一枝枝的樹枝,將車子刮得傷痕累累。下車之後,走的是狹長的田埂路,旁邊是一片片的菱角田,理所當然,裡面一定有水,而路上不是雜草就是一團團的福壽螺卵,還不時坑坑洞洞的,害我都一直看著路面,生怕一不小心就一腳踩進水裡—像張安嚴一樣。
當我們聽完講解,回程時才是最大的考驗,因為我們有五部車,基於無法迴轉的因素,必須倒著走過剛才的危險小路,過程只有險象環生可形容。楊老師和車外的樹枝搏鬥,我們也沒有閒著,和飛進車內的「吸血鬼」奮戰。最後我們戰勝了可惡的蚊子,楊老師的車卻多處掛彩,天線甚至因忘了收而「鞠躬」,不過總算成功的脫離險境了!這真是一次可怕的「驚魂記」。

◆ 第 89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7 01:02:21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七番埤驚魂記】(蕎如)
內容:
一、時間:九十五年十一月十日
二、地點:七番埤
三、紀錄者:李蕎如
四、過程內容:
剛「參觀」完七番埤大家都累垮了,尤其是對付那些可惡的蚊子和多得不得了的福壽螺卵。通往七番埤的小路都是樹枝和樹葉,路又小,出來時到車真的「狠」難,楊老師還說:「比考駕照還難」。我想大人們應都快瘋了,因為樹枝都會刮傷車子,楊老師的後照鏡(旁邊的)都掛滿了樹枝(不過仔細看還挺藝術的),聽說葉蔚萱的爸爸開的是新車(真慘)。鄭爸爸的車子多了好多天線(樹脂),楊老師的天線歪成這樣→ /,鄭爸爸的最慘,歪成這樣→ ┌。不過我們也德到了一些樂趣,我們欣賞窗外風景,我看到床墊和.....馬桶!!後來我們在車上玩打蚊子大賽,有兩隻不幸的蚊子身亡。

◆ 第 88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23:47:03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七番埤】整理資料(柏謙)
內容:
一、時間:95年12月10日(日)
二、地點:七番埤
三、記錄者:伍柏謙
四、過程內容:
七番埤又有人叫它九番埤,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玉科的鳥類,如:小白鷺、紅冠水雞等……,這裡可以看見已經停止運作的核版工廠,這塊土地打算要重新規劃、重建。這裡可以當作灌溉的埤塘,也可以當作雨季時的蓄水池,如果下大雨沒有這個埤塘的話,水就會淹到榮總醫院那邊變成水災,所以這裡是具有豐富生態,又非常有用的埤塘。
五、心得感想:
我覺得這裡的景色很美麗,但是因為我們過來這邊的時候太吵了,所以很多鳥類都躲起來或飛走了,很可惜。不過我很喜歡這裡的埤塘,因為聽了老師的解說,聽說它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用途,就覺得這個是最好的埤塘了。

◆ 第 87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22:32:49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檨仔林圳】整理資料(柏謙)
內容:
一、時間:95年12月10日(日)
二、地點:檨仔林
三、記錄者:伍柏謙
四、過程內容:
它的上游是八卦寮,在漢居住的人把水源從曹公新圳到八卦寮再到檨仔林圳。現在這裡是農田水利會在用的土地,種有許多蔬菜水果。
五、心得感想:
很感謝楊先生讓我們進去參觀它的果園,這讓我大開眼界,覺得他太厲害了,因為把原本的土地種成這樣真的很不簡單,希望它能夠繼續在種植其他的蔬果,讓前金國小的菜色更豐富!

◆ 第 86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17:33:01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高市北區左營基地】整理資料(嘉汶&秉宣)
內容:
一、日期:12/10(日)
二、地點:高市北區
三、記錄人:吳嘉汶、宋秉宣
四、過程內容:
第四站:高市北區
由這條圳道下去就是蓮池潭,之前在九曲塘看到的兩條水管路這裡也有看到,而這裡的兩條水管路原來是通往中油公司,這裡的明顯地標就是高鐵左營基地、半屏山,然後這裡的水質並不佳,而且還有一點臭臭的味道。
五、逐字稿:
剛剛在仁武的後勁溪、還有菱角田,再穿越八卦寮,又經過高速公路的涵洞,所以現在我們已經進到高雄市的北區了,前面就是半屏山的最北端了,再過來這邊,就是在曹公圳的旁邊,曹公新圳從鳥松鄉到仁武鄉,再轉過來到了仁武的石化廠(台塑的石化廠),再轉過來到這裡,剛好就是要往南邊下去了,(原本是往北邊走的曹公新圳,現在已經轉到南邊了),從這邊下去就是要往蓮池潭的方向去,昨天在九曲塘的兩個藍色的水管,已經到這邊進來了,那它是要往哪邊走呢?蓮池潭嗎?不是。是中油工廠啦!因為蓮池潭是用水圳的喔!那是中油要處理石化的水源。
從昨天九曲塘的取水口,現在我們的曹公圳的水圳可以送到這裡。
這裡要如何來找呢?
1.這裡是那裡?───是左營
2.附近有什麼明顯的地標?───高鐵、半屏山
3.而這裡叫做什麼?───高鐵左營基地

六、心得感想:
其實這裡鄭爸爸講的很快,一下車又馬上上車了,東西實在是很少啦∼好像也沒人寫這一站,想說這裡在筆記上也有個三、四行,所以就硬著頭皮寫了,因為不知道這條圳的圳名,只知道這裡是高雄市北區,上網查根本查不到這個小小地方,所以資料是少之又少。但是我聽說他們有在這裡看到雞,但是我都沒看到耶∼我從鄭爸爸的位置往那遺望過去,根本就只有一棵樹,然後一堆的垃圾,背景就是高鐵左營基地的欄杆,真是的,心中有一股orz的感覺,哪來的雞嘛?莫名奇妙。。


◆ 第 85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14:52:24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八卦寮】整理資料(嘉汶)
內容:
一、日期:12/10
二、地點:八涳橋
三、記錄人:吳嘉汶
四、過程:
第三站:八卦寮
由仁武鄉觀音湖所留下來的小河稱作獅龍溪,來到八卦圳就和曹公圳交會,所以這是一個交會點,會流後往下流就是後勁溪了!!而這旁邊的那個四孔閘門是為了灌溉而建的明顯地標:八涳橋。仁武鄉八涳橋拓寬興建工程,已於去年十二月完工∼
上游:曹公新圳 下游:後勁溪
曹公圳灌溉面積最寬17米,最宰也可以到0。5米而已,灌溉系統由大慢慢變小,和人體器官中的也管很相似吧∼由於灌溉方便,因此鄉民大都以農為生,所以八卦寮這裡也很多的菱角田,魚會吃菱角,就有很多魚在菱角田中,因此,白鷺絲也會飛來吃魚,就塑造出一個很美好的生態環境,好的濕地就是:既是生態平衡又是能農耕的場所就是一個很好的濕地。(一舉數得)
這裡還有一段未經整治的後勁溪,兩旁都是茂密的竹林,這段後勁溪是完完全全保持原本風貌的,而這裡明顯的地標就是附近有個台塑的仁武工廠。
五、心得感想:
這裡很漂亮呢!印象很深刻,就是這裡有個八涳橋,之所以會印象深刻呢,是因為我不知道這個橋中間的空怎麼讀,後來才發現讀做ㄎㄨㄥ,呵呵呵,這裡已經漸漸的親水化了,然後在未整治的後勁溪那邊,有一戶人家養了很多的動物,還有看到銀雞,銀雞真的好漂亮喔!聽怡妏說,他進去上廁所時,還看到很多九官鳥……等等鳥類呢!而且外面還有兩隻很兇的狗,超恐怖的,驚驚∼但是那隻銀雞真的令我敢感到十分訝異呢,因為它的羽毛顏色很鮮豔,看起來有種很高貴的感覺∼真美!

◆ 第 84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13:04:27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大將廟汴】整理資料(嘉汶)
內容:
一、日期:12/10(日)
二、地點:大將廟汴
三、記錄人:吳嘉汶
四、過程:
第二站:大將廟汴
這裡的水質也不佳,而且有一點臭,曹公新圳流經鳥松、仁武、大社等等村落,因屬低窪地區,過去沒有做好排洪設施,居民的住家時常淹水,高雄縣政府分三期完成八卦寮重劃區灌排分離的工程,將曹公圳挖深以及加寬,成為以排洪為主,灌溉為助的水圳,可以預見,八卦寮等帶社區已擺脫雨季豪雨成災的危害。但是設計當初再設計大將廟汴時,只注重於眼前的灌溉與排洪功能,附近居民流失親水河岸場域的改造機會。這一段在非雨季時期,大大的排水溝,河床見底,毫無生態可言。而另一旁較窄的灌溉渠道,卻潺潺水聲,奔流而過,如果做個統治,也許大將廟汴也可以改為一個城市中一個很好的親水設施。整治工程這裡的閘門也是水平式的和六孔制水門一樣,這裡灌排分離,上面是灌排系統,下面是排水系統。目前水並不多。灌排分離的設施,是水利工程師的專業見解,若沒有任何人文的素養,水圳永遠都是硬梆梆的水泥建築物,這樣就錯失了一個生態與水利教育功能!!
五、心得感想:
好氣喔!!這一站筆記做的不但比較不清楚,連錄音帶都有點錄不到!嗚嗚∼不過我印象很深刻就是他是灌排分離,還滿特別的呢!但我希望當地政府可以把它就是美化一點,周遭也做個處理,要不然當初想要讓都市居民們更親近水,結果反道讓當地的居民們因臭味感到噁心!這樣不就達到了反效果了嗎?不過灌排分離措施,的益處就是以保護農業用水遭到污染,這是1個很好的設施,不過除了這個功能以外,希望政府可以盡早對於大將廟汴座一個改革,除了保護農業用水遭到污染還可以提供人的遊玩休憩,不正是一舉數得?而且聽說這灌排分離的系統花了上億元,不知這件事到底是真還是假?如果真的花了上億元的經費,那怎麼可以不加以好好利用,如果好好利用的話,這也是一個具有豐富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一個好場所呀∼!

◆ 第 83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11:55:50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鳥松村】訪問稿
內容:
一、時間:95年12月10日 星期日
二、地點:大將廟汴
三、採訪紀錄:

大將廟汴圳是我們12月10日第二天田野調查的第二個行程,但是一到那裡,就聞到一股惡臭。鄭爸爸跟我們解釋:因為沒有乾淨的水流通,停留的水都是家庭、工廠排放的汙水,所以才會有臭味。另外,因為曹公圳在這段期間停止供水,所以整個圳道裡即使有水,卻是濃度很高的汙水。12月9日我們在鳳山圳的源頭有看到咾咕石,這裡也有咾咕石,表示當時也是使用相同的建材。我們也得知了這個地方在每年豪雨的季節都會淹水,因為整個曹公圳的灌溉水系裡,屬於地勢比較低的地方。我們在這裡剛好看到了當地居民呂豐榮,就針對曹公圳在此區淹水的問題對他做以下的訪問:

Q:請問政府在這裡建設了這個滯水門,這個設施是否減輕了這裡的水患問題?
A:
其實並沒有。這個設施原本的用意在於排洪,而不是擋水,但其實它的設計本來就錯誤。在這條圳溝開始淹水的時候,因為這附近4、50坪的地勢都比較低,所以容易使淹水的問題更嚴重。另外,這邊唯一的抽水馬達因為只適用在防波堤,在我們這裡根本派不上用場,所以這個滯水門對水患完全都沒有改善。

Q:您剛剛說到這個滯水門的設計有錯誤,可以請問是為什麼嗎?
A:
總而言之,這個設計從頭到尾全部都錯誤了,因為地價的問題,如果要符合民意的需求是不用這麼做的。政府雖然有花錢建設,但卻不符合我們的需求,而且還加重了淹水的頻率!我個人覺得應該就把這條河川的水桶再做高一點,或是再挖深一點,簡單的說就是使水桶的容量多一點。
光看這裡這扇門的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到這扇門要打開時,必須有多餘的空間讓開門的人往後退,但是社記者卻沒有為開門的人留空位。照理來說,如果門是用拉的,那我們就不必浪費多餘的空間了。再來,這條排水的水管做成這樣要如何進來,它排水的時候是那邊挖洞,但吸的時候卻沒有可以挖了,因為這個水閘門把它(要挖洞的地方)擋住了。

Q:此區滯水門的設計,怎樣為你們帶來困擾?
A:
先不論這裡的髒臭水質,反倒是今年完工的抽水站又設計不良,因為這邊在抽水,流出去後,水再流回來,所以整個抽水站有建造跟沒建造一樣啊!這種情況就像在一個臉盆中裝滿水,雖然臉盆上方有抽水馬達在抽水,但是放入盆中的水管也不停地將水注入。這樣一來,有抽水與沒抽水的結果都一樣。所以,我們很希望政府盡快來評估相關的工程,並且做最適當的處置,讓大家早日脫離苦海。

Q:您剛剛提到最近完工的滯水門為附近民眾帶來了困擾,請問完工後問題維持多久了呢?
A:
已經大約2、3個月了,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水閘門有沒有辦法去改善,反正做了沒用到就先放這裡呀!而且我們也比較不了解關於這方面的事情,所以我們就沒有去管它了。但是我有跟鄉長反應過,因為我們這鳥松地區的地勢必較低,所以我們也不能怪什麼啊!但是最少能夠把這個圳溝挖得比較深一點或寬一點,這樣才能在下大雨時多個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逃離時間。
其實這個圳溝如果只是個廢水池的話還比較容易,但現在的問題是:水閘門除了廢水池以外,還有泥土與跟它(水閘門)混合在一起,這樣就比較難處理了。

Q:依您居住在此的經驗,可以推測為什麼這裡容易淹水嗎?
A:
本來仁武台塑那邊的圳溝,被地方政府用來灌溉,但現在農業沒落之後,就被用來排水,照理來說,地方的排水圳溝應該要比現在這條圳溝更大一點。但因為這條溝圳不夠大,當下季暴雨來臨時,洩洪速度跟不上排水的速度;加上仁武那邊的圳道是往這邊來,這裡的滯水門根本負荷不了如此大的水量,所以都會來不及宣洩雨水。
◆ 第 82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10:44:32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二次田野調查【鳥松村】(嘉汶)
內容:
一、日期:12/10
二、地點:鳥松村
三、記錄者:吳嘉汶
四、過程概述:
第一站:鳥松村
這裡有個很特別的土地公,這個土地公又稱把水土地公,古時代的用意是因為鳥松吋這裡也會鬧淹水,所以希望這個把水土地公可以將水擋在村莊外面。這樣子的話,水就不會進來,也就不會鬧洪水了!傳說中,這個土地公是在道光29年(西元1849年)被派來這裡的。(新圳落成五年)目前共有157歲。這個廟的磚頭有一些是道光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古蹟。
鳥松圳在修圳期間,是停止放水的,所以水圳應該都是空的,不會有水,如果有水的話,應該是工廠排放的汙水,所以水質不會很佳,更是會有異味。這裡因為常常淹水,所以這裡有1個水閘門,但有了水閘門後,這裡卻來還是淹水,因為有水時,水閘門會關起來,水就卡住,留不過去,超過這個圳道的深度時,就會淹水,主要的原因還是設計不良。而這個水閘門目前才作好約3、4個月!(p。s抽水站是將村民使用的水排至曹公圳,也就是防洪)而這個水閘門市政府官員所設計的。而且這裡地勢低,圳也不夠深,所以會淹水!而且這裡這個抽水站目前無法使用。這就像是在1個水桶裡放兩個水管,這個水管抽起來,從那個水管又流回去,到頭來還是在這個水桶裡,所以是沒有用的!
五、心得感想:
我覺得政府們還是趕快來修理這個抽水站才好,要不然一下大豪雨,鳥松村這邊就會淹水,對於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們是十分不方便的。也十分感謝李豐榮先生接受我們的採訪,若沒有呂先生的幫助,也許我也不會學到這麼多!因為這個意外的專訪,使我們在這裡花掉了比預計還多的時間,行程有點拖延,實在要跟鄭爸爸說聲sorry!但是呂先生的說明很詳細,透過李先生第一站來真是滿載而歸呢!

◆ 第 81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01:11:10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一次田調【曹公新圳】重點整理 (安嚴)
內容:
一、日期:12月9日
二、地點:曹公新圳
三、記錄者:張安嚴
四、過程內容:
一、曹公新圳又可以叫做五里新圳,因為它所灌溉的到的地方有鳳山上里、鳳山下里、興隆內里、興隆外里、和觀音里這五個里。
二、其實新圳的開挖是曹謹託給三鄭,也就是鄭蘭、鄭軒輊和鄭軒孝。因為曹公當時接到了升任至淡水廳的通知,所以將新圳開挖的工作交給了三鄭。
三、新圳的後方接著鳳山圳,再來才是鳳山溪,最後接到鳳山城的護城河。
四、新圳的路線後來分成三個路線,一個是往鳥松、澄清湖的方向,一個是往大寮的方向,一個則是往鳳山市區的方向。
◆ 第 80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6 00:04:15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一次田調【大寮水圳】研究日誌(宇德)
內容:
一、日期:12/9(六)
二、地點:大寮水圳
三、逐字稿內容:
鄭:往這邊流下來的這條圳道就是大寮水圳,人家如果問你說大寮圳的源頭在哪裡,就是我們腳踩的這個地方。那這條大寮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看一下這個紀念碑,這個紀念碑是採用高屏溪河床的大石塊雕刻而成,上面有刻:大寮圳是日自時期的昭和七年(西元1827年)一月十三日動工,然後昭和八年(西元1828年)十月三十一竣工。所用日圓521250元,灌溉面積1850多甲,大部份在林園、大寮那一帶。林園、大寮在有水圳之前,只不過是一片高屏溪的的河灘地,水退了以後是砂石,只能種瓜。第二年洪水來時,上面的農作物、工寮都會被沖垮。日本人就在林園大寮那一帶築了一條很長的堤防,把高屏溪的洪水擋在外面,裡面就不會被洪水侵犯了。這塊河灘不但有了高屏溪灌溉,還帶來大量泥沙改善它的土質,以前只能種西瓜的地方,現在已經可以種稻米了。現在林園、大寮那一段是高雄重要的稻米產區。
四、心得與感想:
經過這次田調後,我了解到林園、大寮那兒原是一大片河灘地,日本人築了一道很長的堤防,把河水擋在外面。由於河水帶來了泥砂改善了土質,原本貧瘠的土地,現在已成為炙手可熱的良田了。因為種了水稻,就要大量的水灌溉,大寮圳就可滿足它的需求。如今,林園、大寮已成為高雄市重要的稻米產區,我們怎能不感激大寮圳帶來的貢獻呢?

◆ 第 79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23:03:42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一次田野調查【六孔制水門】(鴻展)
內容:
一、 日期:95/12/9/
二、 地點:曹公圳六孔水門遺址
三、 紀錄者:羅鴻展
四、 過程內容:
曹公圳的六孔水門遺址,是在不久前(2星期)前剛被拆掉的,被拆的原因是因為六孔水門的水門處,下雨時會有東西被上游處流下,導致六孔水門堵水,造成當地淹水或排水的問題,於是水利會決定拆掉水門,二十五號時(11月),鄭老師帶領鳳新高中前往探查時,發現了挖土機已敲掉了其中三個水門,鄭老師立刻前往制止,於是水利會決定重新會勘,但是會勘後決定,還是要拆掉,使鄭老師覺得非常的可惜。
五、心得感想:
我個人認為,曹公圳的六孔水門拆掉十分可惜,因為我認為他十分有歷史價值,因為它是在民國五十一年到今天,年代十分久遠,雖然他現在已經蓋了新的水門,但是我覺得它有保存的價值。
◆ 第 78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22:02:06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一次田野調查【六孔制水門】(正宇)
內容:
一、日期:12/9
二、地點:六孔制水門
三、記錄者:陳正宇
四、整理之逐字稿:
曹公圳有一個內面工,內面工就是用人工挖的土,裡面的土撥、土提堆卵石跟水泥,這樣子對整個水圳比較好管理,但是會出現一個情況,沒有生態的概念,有了這樣的一個內面公以後,在供水方面會更方便,而且在管理方面也可以節省人力。
他正式的年代在民國51年的10月16號,建設人叫做洪榮華,他是在台灣光復以後在高雄縣的縣政府當建設局長,後來他出來選高雄縣第一任的民選縣長當選,後來他又想我可以將在日本所學的一些水利工程用在現在曹公圳的管理系統,就出來選水利會的會長,而且連任兩屆,這一屆他就爭取到曹公圳內面公的設置,另外他又設置一個新的水閘門。
這邊有叫做曹公幹線的六孔制水門,六孔門有六個閘門,同時又加裝了電動設備,等於把第一代提升到第二代,第二代提升到第三代,然後又提升到第四代,第四代沒有分幾個閘門,只是掀上去,放下來,以前是垂直式的控制水量,現在是水平式,完工以後就覺得六孔制水門很礙事,原因是雨季時會有樹枝等東西擋住水門,造成水位上升,所以就在2006年11月25號把他拆掉了。
五、心得感想:
我們常因為有新的東西,而拋棄舊的東西,有時很有紀念價值的東西,因為我們嫌他礙事,就把他丟了。這樣不但會造成環保問題,也會浪費別人的心思,當我們有不要的東西時,可以捐給別人,或把他重新整修,變成一個新的物品,就像這次的六孔制水門,我們可以開一條河道,把上升的水位排掉,將這個有紀念價值的東西保留住,供後人留念。
↓《這是已經被拆掉的六孔制水門遺址》
◆ 第 77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20:49:11  專題研究時數: 10
標題:
第一次田野調查【曹公廟】(瑜庭)
內容:
一、日期:12/9
二、記錄者:張瑜庭
三、地點:曹公廟
四、過程與內容:
我們到的第一站「曹公廟」,剛到的時候我們去看了知府熊一本所寫的碑文,上面記載了曹公圳的歷史,和曹公圳的前因後果。曹公圳是由曹謹開圳的,曹謹在道光17年擔任鳳山縣地知縣,他去晉見知府熊一本的時候,熊一本告訴他要治理地方,必須先處理水利的問題,因為鳳山的田都是看天田,只要沒有收成,大家就會盜取,引發混亂。熊一本說的話曹謹謹記在心,他在巡迴田畝時,看見下淡水溪的水潺潺流過,因此決定開圳,在道光18年完成的曹公圳,在這期間,曹公默默的開圳,從未向上級要求補助,直到開完曹公圳,所有完工後才向知府熊一本告知,熊一本大受感動,因此為曹謹寫了碑文。剛開始曹公圳並沒有名字,是因為熊一本巡視時,向農民們問誰的最大的功臣,農民們說是曹謹,因此這條圳稱為曹公圳。後來看完紀念碑文後,我們去參觀了廟宇裡的碑文、曹公的神像,還有一塊珍貴的匾額。另外老師還補充,原本的鳳山城叫做埤頭城,澄清湖原本叫大埤,小貝湖原本叫草埤。
五、心得與感想:
剛開始到了曹公廟,在路旁的曹公廟並不顯眼,直到進去後,發現了它身藏了許多意義,聽了鄭爸爸的解說,讓我更加深了對曹謹的印象,開圳是一件很艱辛的大工程,在開圳期間,曹謹默默的付出,說服了村民合作,真的不容易,花了一年的時間完成大圳,解決了村民飽食的問題,因為有水大家就可以灌溉,曹謹將看天田變成允水田真的很厲害,因為有他,鳳山當時才沒再混亂下去;因為有他,高雄平原的稻田變得一年能收成兩次。曹謹留下的曹公圳,在這陣子被說要拆掉,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贊同,曹公圳已是一個很重要古蹟,對南部地區是很大的一個貢獻,被隨意的拆掉,是不是太隨便了?曹謹開圳的辛苦我們看不見,但是資料的記載我們都知道,曹謹真的很偉大,如今依然受到眾人尊敬,才會有人願意膜拜他,和為他舉行大型的祭典。這條曹公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是個重要的古蹟,大家也都希望它不要被拆掉。

◆ 第 76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19:45:53  專題研究時數: 8
標題:
第一次田野調查【曹公舊圳的舊渠道】逐字稿 (品翰)
內容:
1. 日期:12月9日
2. 地點:曹公舊圳的舊渠道
3. 紀錄人:彭品翰

鄭爸爸說:那我們這個地方看到一個老祖先留下來最原始的一個水圳的一個工法,這個地方下面就是曹公開圳算是長久沒有被做人工改造的舊圳道。這一段不需要直接供給,他的水是從上面那邊另外那一條新圳,在這個舊圳將近2公尺完全是保持原貌,他的那個水很清澈上面沒污染,另外就是他兩邊的那個土坡有那些很天然的那一些生物。包括裡面也有魚或者是水鳥也會來這邊找東西吃,兩邊是自然這樣子沖刷下來的斜坡,也完全沒有特別去做人工水泥的砌面。他有一些護坡是用竹子及木片擋起來的,種了很多竹子所以他是就地取材,那這樣的作法是不是又符合那個生態又能做到那個保護那個水圳不會那個被沖刷的一個用,那這個算是我們老祖先在整個維護這個水圳的那個他的水流啦還有那個土坡,也這樣一個很傳統的一個工法剛好是在這一段很完整的重現,那另外我們可以感覺到現在的位子是不是一個土提,這個土是從這邊,為了開圳,挖出來的土往兩邊堆,所以他的土不需要搬到很遠的地方,不用去丟掉,他是舊地挖深的一個曹工圳溝渠,把土拿來做護岸。他不需要拿很多建材來填補,那這個地方有一個落差的設計,一邊高一邊低,因為上方是屬於那個九曲塘帶的那個山坡地,下雨的時候,水會從上面流下來,他設計一邊土提較高,萬一有大洪水來的時候,才不會淹到這邊的土坡,也不會被衝垮了。如果土坡被沖垮,水會淹到村莊裡,但如果水太大,土提還是會被沖垮。曹工圳的這一段是相當符合當時的原貌,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保存,算是一個很好的濕地郎道,不需要做許多設施,只要在兩邊做一些綠美化,重一些植物啦或者是把他整理好。這是一段相當珍貴的曹公舊圳的舊渠道。這裡種出來的是全國最好吃的紅豆及毛豆。
↓《我們已經接近曹公圳的上游源頭》
◆ 第 75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16:57:40  專題研究時數: 0
標題:
親師通訊《是否參加國際網博》
內容:
最近與楊老師討論是否要讓孩子們以這次的專題同時參加國際網博的競賽,因為我們起步已經不早,如果把作品放到隔年再參賽,孩子們卻已經畢業,沒辦法掛名參賽者,所以決定讓家長與學生們自行決定是否參與國際網博。今特地發了一張通知,內容如下:

親愛的家長您好:
12/9(六)與12/10(日)展開的兩次田野調查,承蒙各位家長的幫忙與精神支持,已經圓滿落幕,其中12/9(六)因為有公視的記者跟著我們的團隊拍攝節目,所以行程延誤一個多小時,孩子們辛苦了,若造成您的不便深感抱歉,更要感謝您的諒解。公視預計在12/18(一)晚間十點「我們的島」會播出有關曹公圳的專題,應該會有我們「濕地保衛隊」的鏡頭,可準時收看。
在田野調查的行程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負責撰寫逐字稿的景點,目前已陸續收到孩子們的研究日誌,感到欣慰的是有些孩子非常主動,除了自己分內的點,行有餘力還能補充其他景點的資料整理。這些都將記錄在網界博覽會的積分,屆時積分會做為正式報名隊員的依據,所以可以多鼓勵孩子們整理課堂上或是田野調查活動中的重點與心得,必可豐富我們的研究進度報告。
另外,關於網界博覽會有幾件事情也想徵詢您的意見如下:
1.在網博的小組配合課程中,有使用到「聽,濕地在唱歌!」一書,是以小組輪流閱讀的方式傳閱。此書內容對濕地及高市的生態濕地廊道有深入詳細的介紹,將會做為我們的教科書。其實不管是網博或是對於學生平常的知識,都十分有幫助。所以想徵詢您的意見,是否想人手一本。欲購買者可以以198元的價錢購得。
2.是否參與國際網博:目前我們參加的是國內網博的競賽,同時還有一個國際網博的競賽。若欲參加國際網博,則必須將網站翻譯成英語,考量報名時間,必須與國語網站同步進行製作才能趕得上今年的報名截止時間。當然,我們也可以先不報名國際網博,等到隔年再參加,但屆時孩子們已經畢業,本班孩子就不能成為參賽者!若欲參加國際網博,則必須將現在成形的產出物,同步請人翻譯。孩子們不必再額外產出成果,但須克服的是經費與人力資源的問題。因為網站的資料必定繁多,除了我們幾位老師之外,勢必需要一個英語專業團隊來支援。預計將會有額外的負擔,約30000~40000元,其他會再尋求相關資源(以往例高雄市教育局會補助一萬元,但今年尚未確定)。另外,因為本學期班上每人收取的班費1000元中,有500多元用在戶外教學上,100元訂製姓名貼紙,其他尚有影印卡費用、工務局的交通費2500元、保險費644元,以及田野調查的午餐費用單次約1500元,及其他雜支費。所以若決定參與國際網博賽,班費將不敷支出,預計每人須再繳交1500元,所以特地徵詢您的意見,將決定權留給大家,也詢問是否可推薦相關的翻譯資源。 昭穎 12/14

◆ 第 74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16:50:56  專題研究時數: 6
標題:
第一次田野調查【九曲堂】(瑜庭)
內容:
一、日期:12/9(六)
二、記錄者:張瑜庭
三、地點:九曲堂
四、過程與內容:
今天我們到了曹公圳的源頭,在以前它不叫曹公圳的源頭,而是叫下淡水溪,當時曹謹看見下淡水溪的水潺潺流過,因為他覺得這麼好的資源不利用太可惜因此決定開圳。曹公圳能夠引水進來的原因就是當時他們設計一個在岸邊往河床延伸出去的一個沙做的堤壩,那個提霸順著河床一直往上游,就是往高屏鐵橋的方向,過去做的距離大概有4公里。後來我們到了五孔涵,在五孔涵那邊有一個紀念石碑,上面記載著曹公開圳的故事,而曹公圳在光緒13年,曹公圳又重修了一次;老師告訴我們五孔涵的命名由來,因為他有5個涵洞,因此叫做五孔涵,因為要控制水量,所以就建立五個涵洞,可以自由控制水量,後來因為五孔涵的完整設施,因此被高雄縣政府設為保護設施。後來我們到了一座橋上,橋下有很多很多從高屏溪淤積的淤泥,因此水利會藉由現在是農耕的休閒期,來進行清除淤泥,因為只要淤泥堆越高,水位低於進水口時,就抽不到水,所以泥沙的淤積也影響到抽水的動作。後來我們看見自來水公司的第一個抽水站,就在九曲塘的地方,之後我們進行室內的課程,我們看了高雄農田水利會曹公圳灌溉區域圖、曹公圳抽水站流程圖、曹公圳灌溉面積比例圖,經由鄭爸爸的解說,讓大家可以更了解曹公圳灌溉的範圍,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很多,曹公圳本身在灌溉面積最多的時候有一萬四千公頃左右,而現再將近六千公頃而已,但它在整個全世界的水圳灌溉使用密度是被列為成績最好的一個地方,曹公圳和我們高雄平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就曹公圳的攔水壩,一年就要重新蓋一次,因為在五月的時候,大量的水會把它給沖垮。

五、心得與感想:
參觀完今天後,我紀錄了許多的東西,這一整天大家都很累,腳也都很酸,但是田野調查讓我吸收了許多,更了解曹公圳的歷史,紀念碑文上記載著曹公的艱辛,從鄭爸爸的解說中,了解曹公圳和我們高雄平原密切的關係,沒想到曹公圳是全世界灌溉密度數一數二的一個大圳,這個曹公圳對高雄平原是十分的重要,如果沒有曹公圳的水滲透土壤,又被人們大量的抽取地下水,也許就會造成地層下陷,使高雄平原變成一個沼澤地,可見曹公圳對我們有多麼的重要!我們要抱著飲水思源的心,感謝曹公的貢獻,因為有了這個圳,讓高雄平原變得更好。今天辛苦了所有的人,大家都很累,老師們也知道,老師累、同學累,大家都知道……但是鄭爸爸比我們還又辛苦一百倍,他不但要站著跟我們解說,他開了一整天的車子,站了整天,解說了很多東西讓我們知道,鄭爸爸不會比我們更輕鬆,我們有時候還可以蹲著小休息,而鄭爸爸必須站著講解,十分的辛苦,大家應該要好好的做筆記,記在腦海裡,並在日後運用在網界博覽會上,這樣才不會辜負老師們的期望;當然今天不祇要謝謝鄭爸爸,還有一同陪著我們的潘老師跟楊老師,還有許多位開車的家長,辛苦的開了一整天的車,跟我們上了一課,相信大家的收穫都不少,這次的田野調查雖然辛苦,但是我滿載而歸,也期待明天新的旅程。
↓《怪手正在清除著高屏溪的淤泥》
◆ 第 73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15:50:28  專題研究時數: 6
標題:
第一次田野調查 心得(嘉汶)
內容:
一、 日期:12/9(六) 田野調查
二、 紀錄者:吳嘉汶
三、 心得與感想:
今天一整天下來還滿累的,而且跑了不少地方!上下車的,對我這個老人而言有點吃力,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今天的午餐,因為我們大家都以為會在有冷氣的餐廳吃飯,沒想到後來竟然就在六孔致水門的路邊一間鐵皮屋搭蓋而成的小店用起餐來!不過其實他的東西不難吃,而且大家一起吃路邊攤的感覺也很新鮮,呵呵呵∼有東西吃就好啦∼今天回程時,因為鄭爸爸臨時要看曹公的神主排位,所以邀我們大家一起留下來吃晚飯!我們大家幾乎都說不行= =,只有兩個人可以,不過後來不知道為什麼,那兩個人也要一起回來,就這樣,回程的路途擠擠= =,因為鄭爸爸的車一次可載六、七人左右!一下要把這六、七個人塞到其他4台車裡,似乎有點吃力啦…。今天下來真的有夠累的,回家之後,本來還要去阿嬤家,在我的堅持之下,我就留在家裡啦∼不過想想,潘老師還真是和我姊姊不太合呢= =,在台北念書的姐姐好不容易星期四回高雄與家人團聚,結果我禮拜六又剛好要去田調。日期剛好又強碰到了,但是為了我們的專題研究也只得犧牲跟姊姊相處的寶貴時間了!今天打完了數篇日誌又和我姊聊到很晚,真的好累呀!!過了今天,對於剩下的三天反倒是產生恐懼了orz,不過我要和大家一起撐下去,一定要多打一些研究日誌,好擠進前二十名啦XD!


◆ 第 72 份報告 ∼ 寫於 2006/12/15 13:52:31  專題研究時數: 6
標題:
第一次田野調查【鳳鼻頭】(嘉汶)
內容:
一、日期:12/9
二、地點:鳳鼻頭
三、記錄者:吳嘉汶
四、過程與心得:
第七站:鳳鼻頭
鳳鼻頭位於高雄市西南方,屬於桃園那一帶。這裡也是曹公圳的一部分,但這裡並不是保持原本的面貌,因為聽說後來好像有人來到這裡做整理,水質也不錯,聽這附近的居民說,聽住這的居民說之前這裡烏龜很多,不過近兩年卻大量減少!鄭爸爸說,可能是因為近兩年沒有放水下來,只有放一點點,所以烏龜減少了,但這只是猜測而已!
五、心得感想:
這裡只有一、兩戶的居民,他們真是太幸福啦!可以找到這麼悠閒的居住場所,整個根本就是世外桃源!被我們訪問到的居民很可愛呢!他不知道他有一棟房子是古蹟耶。。而且她是位作家,很有名呢∼講話也很風趣,而且她也很大方的送給我們幾本她出版的書,老師說會放在班上給大家一起看的∼鄭爸爸也用一本和曹公圳有關的書來跟他換這就是傳說重的以物易物嗎?呵呵呵!
↓《我們在鳳鼻頭巧遇了當地的居民,也對他們展開了採訪》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高雄市東光國小製作•最佳瀏覽效果1024x768 >
首頁